手机越贵打车越贵,平台薅用户羊毛还有没有人管?

原标题:手机越贵打车越贵,平台薅用户羊毛还有没有人管?

文 | 陈 墨

近年来,关于“大数据杀熟”的讨论愈演愈烈。大数据是否真的杀熟?最近,复旦大学一位教授用一份《2020打车软件出行现状调研报告》给出了新答案。

复旦大学教授孙金云带领团队,在北京、上海、深圳、成都和重庆,专门打车800多次,花费50000元换回了这份打车报告。报告显示:苹果机主更容易被专车、优享这类更贵车型接单,这一比例是非苹果手机用户的3倍。如果不是苹果手机,则手机越贵,越容易被更贵车型接单。此外,苹果手机用户平均只能获得2.07元的优惠,而非苹果用户平均可以获得4.12元的优惠。

许多网友参与验证,亲测“手机越贵,打车越贵 ”。而事实上,这种情况早就被用户觉察到,只是此次才被证明。

平台认为苹果用户比安卓用户有钱,使用相对贵的手机的用户比便宜手机用户有钱。根据手机品牌、机型、价格判断用户消费能力,对用户精准画像,进而提供差异化服务。数据与算法共谋,精准收割,不得不说平台精明。

当前,手机已经成为我们延伸的器官,和别人联系需要手机,打车、购物、外卖也需要手机。平台掌握了数以亿计用户的消费画像,开始了精明地算计,于是诞生了一种新的赚钱方法,即大数据杀熟:互联网平台企业在向消费者提供服务或者商品时,在相同时间内,针对不同的消费者实行不同的销售价格或者收费标准。

“手机越贵,打车越贵”背后的算计就是:会在手机上花大价钱的人一般比较富裕,自然不会在意打车这几块钱的差异;手机价格较低的人则对价格的轻微变化非常敏感,平台往往需要用更加实惠的价格来留住他们。

岂止打车,点外卖、网上购物、订机票、订酒店,最吃亏的往往是苹果用户。购物平台,同一件商品,VIP客户比正常用户还贵。有网友称,在平台预定机票时,会遇到这种情况——在一段时间内频繁多次地浏览该机票信息后,发现价格不断上涨,此时因担心无票往往匆忙下单付款,但此后再浏览信息时,发现价格又回落至之前的低价位。还有网友称,外卖平台重度使用者的外送费要比普通用户高,而新用户则常常能享受0元外送的优惠,系统随机派发的优惠券也会区别对待,老用户优惠金额格外少。

结果就是:被判断为越“有钱”或者平台老用户能得到的价格优惠越低,而被判断为“比较穷”或者偶尔使用一次的人却能得到大额优惠券。数据和算法合谋,薅用户羊毛,平台打得一手好牌。而这无疑伤害了“有钱”用户、老用户的消费公平性。

而每次舆论热议“大数据杀熟”时,涉事平台都予以否认。还声明,之所以会有价格差异,与平台赠送优惠券、定位、时间及实际路况等等因素有关。总之就是平台本身并没有针对不同客户进行区别定价。

可是,庞大用户的自身体验摆在那儿,这样的解释毫无说服力。然而用户对此不满,但是也无可奈何,数据和算法都是不公开的,没有直接证据证明杀熟的存在,大数据杀熟领域就一直是灰色地带,没人说得清楚。

而法律也没有明确说平台不能这么做。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新技术、新业态涌现,隐患也随之而来,监管措施就显得有些捉襟见肘。不过,去年10月起施行的《在线旅游经营服务管理暂行规定》规定了在线旅游经营者不得滥用大数据分析等手段侵犯旅游者合法权益。其他领域理应同步跟进。

而正在进行的两会上,有代表也建议,“应当在(《反垄断法》)总则部分明确禁止协同行为,为分章规制算法共谋、数据滥用、大数据杀熟、平台二选一等行为发挥引领作用。”对于这些问题,相关法律缺失理应补齐,监管部门也不能再一味无视。

平台快速发展挣钱,不能总让用户一味损伤和退让吧。难不成真的如网友所调侃,要“买个诺基亚出门打车”?

壹号头条Yihao.mobi – 本文来源:搜狐网

0
分享到:

评论0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