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会上,总理花了10分钟说这个问题,词频也创9年新高

原标题:记者会上,总理花了10分钟说这个问题,词频也创9年新高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会见中外记者

3月11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答中外记者问。在将近120分钟里,李克强总理回答了11个记者提问,涉及就业,疫情,经济,中美关系,两岸关系和民生等。

南都大数据研究院分析发现,“市场”“就业”“经济”等是本场记者会的高频关键词。同时,我们对2013年以来总理答记者问时的表态作出梳理,希望发现今年的更多方向与趋势。

“市场、就业、主体”词频创新高

南都大数据研究院对总理答问内容进行词频分析,发现2013年至今,出现频率较高的实词有“经济”“政府”“市场”“企业”等,8年出现总频次分别为252次、206次、192次和155次。

今年总理答记者问中,“市场”是出现频次最高的热词,出现了39次,这也是该词九年来词频峰值。与“市场”相关的“主体”一词,今年的出现频次也创九年新高,为22次。

值得注意的是,“就业”一词今年也反复被提及,共出现了28次。今年记者会“首问”疫情影响下中国就业质量和收入变化及其改善措施,李克强总理表示,“就业对一个国家、对一个家庭可以说都是天大的事”。南都大数据研究院注意到,记者会上,总理花了10分钟说就业这个问题,而在7000字左右的文字回答实录中也有近七分之一的篇幅都和“就业”有关,可见总理对就业问题的重视。

另外,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疫情”一词今年出现了8次。对于记者就新冠溯源的提问,李克强表示中方本着实事求是、公开透明、开放合作的原则和态度,同世卫组织保持沟通,也支持世卫专家在华开展溯源研究工作。

【总理个性词】

频频提及“基础,根基”

面对海内外记者各种犀利提问,李克强总理正面接招,再发最“强”音。如对于“就业”,总理用了“就业是民生之本,是发展之基,也是财富创造的源头活水”的说法;鼓励青年学生加强基础知识学习,总理用“树高千尺,营养还在根部”;谈及备受关注的中国经济政策,不仅指出“一时走得快不一定走得稳,只有走得稳才能走得有力”,还巧妙地形容说这是“把肥施到根子上,政策打到点子上”;对于建设科技强国,总理指出“打多深的基才能盖多高的楼,不能急功近利,要一步一个脚印地走”。

而梳理往年李克强总理记者会,像“穿鞋要合脚,施政也要利民惠民”“干一寸胜过说一尺”“行大道、民为本、利天下”等金句也是不断。

【总理提到他们】

市场主体、科研人员、老人“礼包”多

这场记者会上,李克强总理又@了谁呢?南都大数据研究院注意到,今年总理提到了不少群体,包括“市场主体”“县乡教师”“农民工子弟”“病患”“老年人”“科研人员”……

针对“市场主体”,李克强指出为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今年要“继续推进‘放管服’改革”,“一方面为市场主体减负,另一方面让他们松绑,放开手脚去竞争”。同时,监管必须“管出公平、管出公正,让市场主体显示真正的创造力”。而提到“中小微企业”时,总理表示要“引导金融企业合理让利,使中小微企业融资更便利、融资成本做到稳中有降”。

民生领域问题一直颇受关注,今年李克强总理专门提到了“县乡教师”“农民工子弟”“病患”“老年人”等群体。

人口老龄化加快,强化老年人权益保障也出现在了总理的回答中。记者会上,总理透露中国的老龄人口已经有两亿六千万。针对异地养老导致的异地门诊费用报销困难,总理下决心,“今年要扩大门诊费用跨省直接报销的范围,明年年底前每个县都要确定一个定点医疗机构,不能再让这些老人为此烦心”。

2021全国两会·致你我的花样年华

请点击下图,9年数据,看懂趋势

出品:南都大数据研究院 南都京沪新闻中心

统筹:邹莹 程姝雯

采写:李润泽子 朱静怡

设计:张许君 林泳希 张许君

技术:周炳文 王思逸 黄文晓 吴俊泽 李桐枝

数据来源:历年总理答记者问文字实录

壹号头条Yihao.mobi – 本文来源:搜狐网

0
分享到:

评论0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